专题首页|返回首页 欢迎来到 柳州职业技术大学 “两学一做”专题
您的位置:首页 >专题专栏>两学一做>系列讲话>详细内容

习近平: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8-03-07 11:40:00 浏览次数: 【字体:

【学习路上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对于我们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近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了《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本书内容,摘自习近平同志二〇一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至二〇一七年九月十一日期间的讲话、报告、谈话、指示、批示、贺信等八十多篇重要文献,分七个专题,共计二百五十九段论述。其中许多论述是第一次公开发表。该书第七篇重点阐述“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部分精彩论述如下:

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

——《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二〇一三年年会的贺信》(2013年7月18日),《人民日报》2013年7月21日

发展和安全并重,以确保安全为前提发展核能事业。作为保障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和平利用核能事业,如同普罗米修斯带到人间的火种,为人类发展点燃了希望之火,拓展了美好前景。同时,如果不能有效保障核能安全,不能妥善应对核材料和核设施的潜在安全风险,就会给这一美好前景蒙上阴影,甚至带来灾难。要使核能事业发展的希望之火永不熄灭,就必须牢牢坚持安全第一原则。

我们要秉持为发展求安全、以安全促发展的理念,让发展和安全两个目标有机融合,使各国政府和核能企业认识到,任何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的核能发展都难以持续,都不是真正的发展。只有采取切实举措,才能真正管控风险;只有实现安全保障,核能才能持续发展。

——《在荷兰海牙核安全峰会上的讲话》(2014年3月24日),《人民日报》2014年3月25日

将于今年年底举行的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将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制定新的规划,也将为国际社会谋求绿色低碳发展指明大方向。巴黎大会达成的协议要平衡处理减缓、适应、资金、技术等各个要素,拿出切实有效的执行手段。协议必须遵循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原则和规定,特别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各国要立足行动,抓好成果落实,根据本国国情,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自主贡献。发达国家要履行在资金和技术方面的义务,落实到二〇二〇年每年提供一千亿美元的承诺,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气候友好型技术。

——在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问题领导人工作午餐会时的讲话(2015年9月27日),《人民日报》2015年9月29日

我们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我们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2015年9月28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697页

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这方面,中国责无旁贷,将继续作出自己的贡献。同时,我们敦促发达国家承担历史性责任,兑现减排承诺,并帮助发展中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

——《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2015年9月28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697-698页

气候变化是全球性挑战,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造成气候变化的历史责任不同,发展需求和能力也存在差异。就像一场赛车一样,有的车已经跑了很远,有的车刚刚出发,这个时候用统一尺度来限制车速是不适当的,也是不公平的。发达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多作表率,符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公平、各自能力等重要原则,也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心愿。

——《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的答问》(2015年10月18日),《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9日

中国坚持正确义利观,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多年来,中国政府认真落实气候变化领域南南合作政策承诺,支持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为加大支持力度,中国在今年九月宣布设立二百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中国将于明年启动在发展中国家开展十个低碳示范区、一百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及一千个应对气候变化培训名额的合作项目,继续推进清洁能源、防灾减灾、生态保护、气候适应型农业、低碳智慧型城市建设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并帮助他们提高融资能力。

——《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2015年11月30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7-8页

我们要着力深化环保合作,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着力深化医疗卫生合作,加强在传染病疫情通报、疾病防控、医疗救援、传统医药领域互利合作,携手打造“健康丝绸之路”;着力深化人才培养合作,中方倡议成立“一带一路”职业技术合作联盟,培养培训各类专业人才,携手打造“智力丝绸之路”;着力深化安保合作,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推动构建具有亚洲特色的安全治理模式,携手打造“和平丝绸之路”。

——《携手共创丝绸之路新辉煌》(2016年6月22日),《人民日报》2016年6月23日

气候变化关乎人民福祉,关乎人类未来。去年年底达成的《巴黎协定》具有里程碑意义,它为二〇二〇年后的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明确了方向,标志着合作共赢、公正合理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正在形成。

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倡议二十国集团发表了首份气候变化问题主席声明,率先签署了《巴黎协定》。我作为中国国家主席,今天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批准了《巴黎协定》。我现在向联合国交存批准文书,这是中国政府作出的新的庄严承诺。

——《从巴黎到杭州,应对气候变化在行动》(2016年9月3日),《习近平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讲话选编》,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6-17页

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人与自然共生共存,伤害自然最终将伤及人类。空气、水、土壤、蓝天等自然资源用之不觉、失之难续。工业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我们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7年1月18日),《人民日报》2017年1月20日

我们要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平衡推进二〇三〇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巴黎协定》的达成是全球气候治理史上的里程碑。我们不能让这一成果付诸东流。各方要共同推动协定实施。中国将继续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百分之百承担自己的义务。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7年1月18日),《人民日报》2017年1月20日

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深刻影响着地球的生态环境。人类对植物世界的探索从未停步,对植物的利用和保护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中国是全球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人民自古崇尚自然、热爱植物,中华文明包含着博大精深的植物文化。中国二千五百多年前编成的诗歌总集《诗经》记载了一百三十多种植物,中医药学为人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植桑养蚕而发展起来的丝绸之路成为促进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近年来,中国在水稻育种、基因组学、进化生物学、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中国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广泛开展植物科学研究国际交流合作,同各国一道维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

——《致第十九届国际植物学大会的贺信》(2017年7月24日),《人民日报》2017年7月25日

土地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重大生态问题。公约生效二十一年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全球荒漠化防治取得明显成效,但形势依然严峻,世界上仍有许多地方的人民饱受荒漠化之苦。这次大会以“携手防治荒漠,共谋人类福祉”为主题,共议公约新战略框架,必将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产生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防治荒漠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应对。我们要弘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预防为主,坚定信心,面向未来,制定广泛合作、目标明确的公约新战略框架,共同推进全球荒漠生态系统治理,让荒漠造福人类。中国将坚定不移履行公约义务,按照本次缔约方大会确定的目标,一如既往加强同各成员国和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共同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而努力!

——《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高级别会议的贺信》(2017年9月11日),《人民日报》2017年9月12日 


【打印正文】